文章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在诞生之初还有点不为人知的小波折。那就是应该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字之差,代表的含义可不是两句话能简单表述的。
1949年下午三点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林伯渠宣布新中国成立大典开始。毛主席则操作浓重湖南口音,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然而在开国大典开始前,新国家的国号是应该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度成为了政府激烈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
当时,新中国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后,共规划了六个小组负责新政协的筹备。而国号的名称由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第四小组负责。第四小组的组成如下:小组组长董必武(唯二从一大走到开国大典的成员,另外一个是教员),副组长黄炎培,偶尔由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代替。秘书是赖亚力,组员有张文、沈钧儒等2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起草过程中,第四小组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内容包括国家属性、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产生的方法、人民委员会的组织、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等多项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意见分歧都不大,但争论最激烈的就是新中国的国号带“民主”还是不带“民主”两字的问题。还有就是在国号后面要不要带“中华民国”的简称?
1949年6约15日,毛主席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时,最后呼喊的三个口号,其中一个就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但是在7月9号的第二次会议上,代副组长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更简短更好。原因是“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没有人民不民主的说法。去掉民主二字后,也更好解释,为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尔乔亚的国家”
9月22日,董必武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报告中央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回顾当时讨论国号时各方代表的发言,有一段话非常值得分析,甚至值得结合现在的状况进行解析:
“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现在采用了最后这个名称,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我们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它有确定的解释,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
请大家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主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当国号确定以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尾巴后的“简称中华民国”带还是不带。最终的决定是不带,因为中华民国更容易让人和辛亥革命的中华民国混为一谈,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了新中国的国号,这也是国号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