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理解政策与相应成果不仅应成为教师教育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专业内涵表现。
●要接受并理解政策的研制是一个具有专业属性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教育政策是一种实践机制,是价值导向,推动教育教学过程完善、质量提升,同时也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推进。
●教师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政策实施的实践参与者和方案设计者,也是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者。
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要深入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和转化。
毋庸置疑,教师是教育政策实施的实践者,是政策解读、实践和传播的践行者。一些宏观政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需要通过教师在微观领域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读懂政策,转化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是教师重要的职业要求和实践任务。
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理解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理解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理解教师肩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注教育战略性目标、方向性任务以及发展性指标。“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对教师如何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作了最生动的提炼和回答。教师要理解政策的价值,了解相应的教育实践成果。教师在第一线,能真实感受政策涉及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能从教育资源、教育对象等角度理解政策的意义和价值。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明确教育发展地位,了解政策带来的发展成果,激发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深度责任感和动力,深化主人翁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情感,强化职业信念与认同,这也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专业内涵表现。
教师学习教育政策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转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等教育主体的实践,都积极努力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梦想、实现理想”等,是不同办学主体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设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办学理念,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最直接面向教育对象的工作者,一言一行代表了教育内在价值,要把政策的理念、研究方法转化为指导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工作方法。面向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师不仅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而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提供适应其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教师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各类教学活动,保护不同类型、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权利,给予不同孩子一样的参与机会,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孩子得到进步。教师需要研究各类教育教学的新样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方式,跨越数字鸿沟。教师要带领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构建团结协作的学习沟通文化。这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道德标准,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实践。
教师学习相关政策,需要了解政策出台与发挥作用的基本逻辑。首先,要接受并理解政策的研制是一个具有专业属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理解教育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聚焦具体问题、调配相应资源、支持领域改革、倡导核心理念的全过程。从问题背景出发,到政策形成,再到政策的推广应用,是精准问题定位、科学探索机制、明确解决方案的综合系统。其次,理解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参与并影响教育教学成效的专业行为。教师具有教育教学专业身份,有义务在政策形成和落实中参与调研、讨论,代表不同的主体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教师的实践过程也是重要的政策落地过程。以“双减”政策为例,学校作为“双减”主阵地,需要教师在教学研究、作业指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实践参与。最后,理解政策应用中的创新实践,是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政策是指向实践的价值导向机制,推动教育教学过程完善、质量提升,同时,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推进,这是政策实施的基本逻辑。无论是“双减”政策落实还是“双新”工作推进,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发了各类数字化资源,改进了学科教学策略,指导了学生学习方式,并合理推进了课外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改善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并不断提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议,不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者,也逐步深化了对专业责任的理解。
有效理解与实施政策,需要提供政策解读、研究与实践转化的学习体系。
第一,构建针对不同教育教学实践主体的政策指导课程体系。有效的政策解读是推进政策实施的重要条件,不同实践主体在政策理解和实施条件上存在现实差异,需要开发通识与定制融合的分类解读课程,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解读课程体系。通识性的政策解读,要解释政策的总领性目标和价值,要解释政策形成的背景、聚焦的问题,对政策的理念、内容和意义作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的阐释,对政策实施的路径和方法提出总体的建议和意见。政策解读还需要面对各主体的实际问题,定制开发分类解读课程,包括提供关于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的专业类课程,面向不同办学环境的教师提供具有分级推进方法的实践类课程,面向社会各领域提供关于教育政策引发的、影响整体性发展的关联类课程等。政策解读的课程建设是整体工作,伴随着政策研制过程同步推进,需要系统布局统一设计。
第二,构建基于政策解读课程的教师学习新样态。在学习内容上,把政策学习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结合,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内容结合等。在组织形式上,与教师的各类专业发展平台结合,与不同层级教育教学的培训结合,与各类课题、项目、主题教研等专业活动打通。教师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政策实施的实践参与者和方案设计者,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者。教师在学习中,与政策解读者进行互动,与同行探讨,与学生交流,是实践知识再建构的过程。教师要营造实践应用的新样态,逐步成为政策实践转化的解读者、宣讲者和传播者。
第三,探索有效转化的实践评价体系。任何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政策的理念,都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构建政策学习体系,除了解读课程、创新教师学习形态,还需要研制实践转化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这是每一个办学主体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教师不仅要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还要学习诸如“双减”“双新”“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数字化赋能”等具体教育政策,以此设计支持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和检验标准,包括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能否得到各类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尊师重教是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等等。这些都是检验政策实施的核心指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和应用。
(作者系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1日 第04版
作者:周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