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成都地名溯源
望县溯源:何以大邑
“窗含西岭千秋雪”
“长看天西万叠青”
千年之前,杜甫、陆游
感怀于这片山水的神奇魅力
作出了流芳百世的诗句
大邑,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
是一座拥有高原、山丘、平原、雪山、森林、湖泊、温泉的诗意小城
“蜀之望县” 何以大邑
雪山脚下的美丽大邑 (图源:四川文旅厅)
大邑得名 其邑广大也
大邑自唐咸亨二年(671年)正式设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北宋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大邑得名原因:“县置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太平寰宇记》记载大邑得名原因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大邑县不仅“其邑广大”,下辖行政乡也在邛州最多。唐开元元年(713年),邛州下置大邑、蒲江、安仁等七县,其中大邑县辖15乡,临邛县辖12乡,蒲江县辖5乡,依政县辖10乡,临溪县辖6乡,火井县辖4乡,安仁县辖12乡。
大邑地理位置优越,上达省城,下通邛雅,堪称“蜀西襟喉”。大邑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渐次降低,依次出现山区、丘陵和平原三大地形区;邛崃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穿越过境,丰富地形地貌结构造就了成都市唯一一条从平原到山地的山水、田园生态走廊;西北最高处是西岭镇境内的苗基岭,海拔5364米,为成都市第一峰。
大邑县地理区位示意图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望县之称 自古繁华也
大邑“望县”之称由来久远。大邑本身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文明发达,平原上产米产酒,山野中产煤产茶,自古为繁华之区。
唐代《通典》记载:“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
天子脚下的皇城就是京都所治的县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县,则据其所在地理优劣、位置轻重、辖境大小、人口多少和经济收入等为条件,划分为望、紧、上、中、下五个等次。
当时就整个华夏大地而言,历史上称之为“望县”的地方并不多见,作为远离京城千里之遥的西蜀之地的大邑,能够称为除京城、京畿外的上三等县“蜀之望县”,可见在历史地位之重。
清乾隆时期大邑县地情图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清同治时期大邑学宫图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蜀之望县”之称兴盛于明代状元杨升庵。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一代文豪杨升庵与邛州太守张纪、大邑县令吴兴等,兴致勃勃同游古佛道场、梵天净土、风景如画的雾中山,悠游于烟岚云水、茂林修竹之间,彼此歌咏唱和,乐而不知其返。
雾中山此行,给杨升庵留下深刻的印象,归去后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写了一篇千余字的《开化寺碑记》,随后被刻成石碑、存留古寺。碑文开篇便是:“邛州大邑,蜀之望县也……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萃于二山……”其碑文保存至今,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蜀之望县”之称就出于此,自此“蜀之望县”便常伴随大邑之名。
三教相融 百花齐放也
大邑山清水秀、物华天宝,在《大邑县志》里有许多论述。宋载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始任大邑县令,他重视修志,为了编纂好这部史书,宋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同僚们不辞辛苦走遍大邑的山山水水,访遍民间,在任内主持修编了第一部存续于世的清乾隆版《大邑县志》,为大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大邑县志》里“列山川名81个、堰塘名85个、物产品名220个、古迹15处。”具体来讲:
鹤鸣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道教文化厚重;
雾中山是佛教早期传播地,佛教文化盛传之地;
静惠山(含缙云山相连之诸山)是三国名将赵云驻防之地,儒家文化彰显。
鹤鸣山道观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雾中山开化寺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原赵子龙祠墓(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儒、释、道三教相融大邑,这里的确文化厚重、百花齐放。
人文荟萃 美丽大邑也
钟灵毓秀、人文蔚起的大邑,被历代诗人吟咏。寓居锦城的大诗人杜甫,写下了《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唐】杜甫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大邑的烧瓷又轻又坚固,轻轻一敲,能够发出如美玉相叩般悦耳的声音,惊叹大邑先民在唐代就有了精湛的烧瓷制作工艺。他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称赞了大邑巍峨壮丽、秀美如画的雪山美景。
文同的诗则抒发了对鹤鸣山的赞颂之情。
题鹤鸣化上清宫
【宋】文同
秘宇压孱颜,飞梯上屈盘。
清流抱山合,乔树来云寒。
陆游《高秋亭》,赞美了西岭雪山广阔无垠的绿色森林。
高秋亭
【宋】陆游
三日山中醉复醒,径归回首愧山灵,
从今惜取观书眼,长看天西万叠青。
西岭星空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除了这些诗人,还有唐求、杜光远、张俞、范镇等众多文人贤士皆曾在大邑留下诗文。
所谓大邑,起邑广大,其文广大,蜀之望县,不为过也!
历史沿革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置大邑县,属邛州,县治在今晋原街道;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撤销安仁县和火井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管辖;
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大邑县撤销,境域并入邛县,属嘉定州;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大邑县建置恢复;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邛县复升为邛州,大邑隶属邛州,直至1912年;
1913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
1914年5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
1929年,道制撤销,大邑直隶四川省;
1935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
1950年1月8日起,大邑县属眉山管辖;1950年3月起改属温江专区管辖;
1960年7月,新津县并入大邑县;
1962年3月,新津县建置恢复;
1983年5月,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如今的大邑县,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一城一园一地一村”建设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工业强县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努力在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中走在全市前列,以争创一流的精气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大邑篇章!
大邑全景图 (图源:大邑县档案馆 )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 成都市大邑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