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者元话语能力,助力国际中文教育转型

业务范围 2024-10-25 浏览(8) 评论(0)
- N +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
【2024新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
【澳门三肖三码准100%】
【管家婆一肖一码必中一肖】
【澳门一码一肖一特一中管家婆】
【管家婆一码一肖100中奖】
【澳门一码一肖一待一中】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
【2024天天六开彩免费资料】
【澳门一肖一码100准免费资料】
【7777888888精准管家婆】
【2024澳门六开彩免费精准大全】
【2024年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2024新澳门免费资料】
【2024最新奥马免费资料生肖卡】
【2024新澳门正版免费资木车】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免费大全鬼谷子】
【澳门正版内部精选大全】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
【澳门一肖中100%期期准】
【王中王100%期期准澳门】
【澳门最精准正最精准龙门】
【新澳2024年精准资料期期】
【7777788888澳门王中王2024年】
【王中王免费资料大全料大全一】
【最准一肖一码100%精准软件】
【正版资料免费资料大全十点半】
【全年资料免费大全资料打开】
【2022年香港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二四六天天免费资料结果】
【2022年香港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香港王中王资料大全免费】
【香港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2024年香港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2024新澳门资料最精准免费大全】

文章目录[+]

  作者:鲁莹(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国际中文教育既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交流全球化多元化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也在推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变革与方向作为面向新时代的国家标准,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基本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于2021年3月发布、7月实施,在此之前,前一版的主要标准是《汉语水平考试(HSK)标准》,该标准最新更新是2010版HSK标准,是对1992年实施的旧HSK体系的全面修订,以应试为导向划分为六个等级(HSK 1-6级),主要内容是评估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和语言能力测试。新的标准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升级,体现了对语言能力和使用的多维度考察,也揭示了国际中文教育转型的新阶段:从强调汉语教育阶段量的增长,转向国际中文教育阶段重视汉语教育质的提升。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等级的增加和细化。在原有六个等级的基础上增加7-9级,形成“三等九级”考试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词汇量要求的增加,从最高级5000词到11092词的增长可以窥豹一斑。二是语言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从评估听力、阅读和写作扩展为考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与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新增中高级阶段(7-9级),学习者需具备在专业和学术场景中精确表达和深入讨论的能力,更强调学习者在复杂语言环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测试目标和导向的变化。从测评基础技能的语言水平测试工具,转向评估工具和教学指南,为国际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能力培养提供系统化标准和导向,更关注如何通过教学帮助学习者全面提升语言综合能力。

  与《等级标准》一同更新的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2年8月26日发布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其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习者为本,尊重学习者发展规律和中文学习规律,提供适合学习者特点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习者实现中文学习目标并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学习者为本的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语言教育、二语习得和现代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体学习规律和差异性、根据学习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理念,已经成为语言教育公认和主流的教学原则。不过,首次在这一标准文件中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强调,尤其是在《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被明确提出,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导向,推动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与个性化发展。

  随《标准》一同实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7-9级)于2022年11月26日进行全球首考,新的考试是在现有HSK1-6级的基本满足中文学习者初等、中等水平测试的需求上,面向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高水平学习者,包括来华留学硕博阶段的学生、各国中文专业学生,以及运用中文开展学术研究、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工作的人员等。重点考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考生运用中文就社会生活、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复杂话题进行规范得体的社会交际的能力。这些标准与考试见证了我国汉语教学的不断转型。

  学习者困境与语言能力的现实挑战以学习者为本,以语言能力为导向,考查语言使用场景,都指向学习者本身及对元话语能力的要求。元话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是二语习得的基础层面,涵盖学习者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元话语能力则是一种更高层的能力,是指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元话语标记来组织语篇、表达态度、引导听者理解等的语用能力。在现代汉语的话语和语篇中,大量存在具有普遍功能意义的元话语标记,是汉语学习者重要的学习资源,元话语标记的习得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段,更是留学生元话语能力的体现。元话语反映语言表达者根据交际需要组织和控制语篇的生成、发展,传递言语双方的情感,呈现言者的主观性,元话语标记如“但是”“我是说”“因此”“你知道的”等,反映了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逻辑、立场和态度,是话语的线索和路标。留学生对这些标记存在的意识、辨别、理解、和使用就是其元话语能力的直接反映和综合体现。

  然而,现有的汉语教材基本上没有把元话语标记列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也从不涉及元话语的识别与使用。因此,汉语学习者对元话语标记语的习得是在日常交际中零散、自发完成的,他们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得不到系统性输入,缺乏元话语在逻辑组织和主观表达中的在场意识,在表达个人观点、组织语篇或引导听者理解时,可能会遗漏、无法辨识,导致话语缺乏连贯性或逻辑性。同时,他们对元话语标记的语义功能和使用条件理解不足,无法正确选择或运用,也无法充分理解其文化和语用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表达不够得体、有效。这与汉语母语者对元话语标记高频、丰富、多样的使用情况相去甚远,在汉语学习者这里,元话语标记是避免使用、有限使用、单调使用的存在,学习者往往无法识别、使用元话语有效交际,组织语篇、表达重点和人际表达。

  虽然,现有研究都承认元话语在话语理解中的引导作用,但如何系统性体现元话语在二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却缺乏研究。当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系统地培养学习者的元话语能力,使其能够在多样化的交际情境中使用元话语标记进行有效表达与互动。现有的汉语教材和课堂教学大多集中于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元话语标记的系统教学和元话语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大量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在实际交际中往往难以有效地使用元话语标记运用起来、组织语篇、表达态度或者更进一步引导听者理解。特别是,目前关于学习者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探讨,大都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偏误等语言结构成分单位层面,既缺乏整体性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和动态过程,也缺乏宏观地对语言整体运用的元话语能力的关注。

  基于这一教与学的根本困境,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学习者的元话语能力和元话语标记的使用表现,从传统课堂和教材中话语标记的研究,转向以留学生为中心的元话语标记的习得与使用分析,探讨元语用意识和元话语能力的现状及对策。在考查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解和运用两方面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话语标记教学提出建议。

  基于元话语能力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历来重视语法教学,但是,语法教学与语篇教学不可偏废,互为依托。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之外,全面重视语篇教学,相对系统地引入汉语元话语标记的教学,合理编入汉语教材,培养中文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全面提升元话语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应对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变革和新趋势。具体来讲,首先,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真实对话和书面语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元话语标记在不同语境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语用意识。其次,元话语教学应从不同语言水平、不同语体、不同场景中分别展开。对于初学者来说,重点应放在识别和理解元话语标记的基本功能;对于中高级学习者,则应更加注重元话语标记的实际使用能力,如何在复杂的交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总之,要培养学习者对会话和篇章中元话语的识别与运用能力,提升言语交际水平。

  在教学之外,学界对元话语标记的研究也需要提炼研究成果的教学启示,大力推动元话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摒弃传统课堂唯词汇语法独尊的单一授课目标,鼓励和培养教师传授元话语知识的意识,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能力,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整体的运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和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元话语标记不仅是学习者在语篇中进行有效交际的关键工具,也是培养学习者语用意识、促进其语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从教学实践的需求出发,培养元话语能力、全面系统地引入元话语标记的教学,对于推动二语习得、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话语能力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还对二语习得、语用学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地域来说,北京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枢纽,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繁荣不仅是对外传播的自身需求,也是国际社会对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了解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化元话语能力的研究,提升中文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和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培养高端汉语人才,是北京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BPHR202203218)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