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中国产经新闻”免费订阅
[老朋友]朋友圈,或发送给您的朋友
本报记者 杨泥娃报道
就在支付宝已经抢滩登陆香港支付市场取得了首批牌照之时,大陆的支付牌照市场也是一片火热。
继8月12日,央行官网发布关于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的公告后,近日,央行又对12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做出了续展的决定,截至目前,在267家非银支付机构中已有39家获得了续牌。
实际上,在翘首以盼的续牌背后,正有着一大批对支付牌照求贤若渴的公司排队在门外。而接下来,第二批牌照也正面临即将到期的问题。
支付市场的光明前景无疑使得支付牌照成为市场“宠儿”,同时,来自监管层的收紧态势更是让支付牌照身价倍增。
更重要的是,收紧的态势下央行也在多家公司的业务内容方面“开刀”,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不仅是在行动上宣告了央行的监管力度,也让那些“空放”、“捂牌”的企业难以再高枕无忧。
支付市场的“高魅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支付牌照的需求,支付牌照交易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昂贵”的产业链。
根据媒体报道,市场上一个经营范围为全国的“全牌照”在2015年的售价约为2-3亿元,而目前的报价已经达到5亿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售价几乎翻倍。
近日,恒大集团就完成了对广西集付通的收购,间接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收购价就高达5.7亿元左右。而在新牌照暂停发放的情况下,通过股权收购获得牌照也成为了一种“流行”。
实际上,企业争相进入支付市场也正是看好其巨大的发展前景。
“支付是整个金融领域中与用户接触最为紧密的高频交易,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某种角度来讲,支付是公司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步。”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支付的背后是整个金融市场,其空间可想而知。
而随着互联网企业的日趋壮大,支付市场的发展前景也随之开阔起来。
吴文雄指出,“移动支付的市场前景巨大,目前互联网行业都在致力于改变用户的行动习惯,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场景会诞生。支付牌照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很多平台因为没有自己的支付牌照而委曲求全。”
同时,抢占支付业务领域,是基于企业外部竞争和内部拓展两点因素考虑。吴文雄具体指出:“即对内沉淀资金,打造现金蓄水池,对外保证用户数据、交易数据不外泄。同时平台可以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更容易增强用户体验。”
尽管各路企业争相进入支付行业,但其利润空间一直备受质疑。
吴文雄指出,在利润空间方面,支付行业主要包括服务费、广告、利息。用户在借助支付公司在商家进行消费的时候,支付公司会向商家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利润来源之一,是帮助商户收单和付款产生的手续费。
“但是,根据国家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第三方平台的收益可以来自于服务费、广告、利息,但绝对不能包含客户资金二次利用投资带来的收益,客户的资金必须存在托管银行里。但在实际操作中,客户在第三方支付公司中的大量沉淀资金除了带来利息收益之外,还涉及里诸多灰色收益。”吴文雄坦言。
监管层的“冷面孔”
监管层留给支付行业的,无疑是一张严肃的“冷面孔”。
2016年,第三方支付似乎迈入了监管元年。一系列监管及自律政策密集出台,首批获得支付牌照的银联商务、通联支付因银行卡收单业务严重违规被罚以重金,无不表明监管层的“紧箍咒”正在不断收紧。
而想要进军支付领域的“门外汉”或许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监管层的认可而获取新牌照。
央行方面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当下的重点是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为底线;健全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
实际上,自2015年3月广物电子商务公司获得支付牌照至今,央行尚未新增一张支付牌照,但依旧坚持排队申请的还有80多家。
艾瑞分析师李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再设立新机构深层原因就是现有牌照比较饱和,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监管机构也大致了解了这些支付公司的情况,所以有信心也有必要做进一步地严格监督,避免一些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而对于监管层的从严对待,吴文雄认为,监管收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与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由于此前监管层对国内支付业务采取的鼓励态度,导致各种违规套现发生,不少伪互联网金融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合套现,行业内跑路现象不断发生。可以说,支付监管态势收紧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吴文雄说。
行业走向理性
实际上,尽管此次续牌已是靴子落地,但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支付宝、拉卡拉等一批良性发展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许可业务类型和范围得以保持和不断拓展,但同时,也有部分支付机构因严重违规、业务停滞萎缩等情形,被调减业务范围。
其中,财付通、快钱支付、银盛支付、迅付科技、付费通主动缩减了业务范围。财付通、银盛支付和付费通终止了固定电话支付业务,快钱支付终止了固定电话支付业务和预付卡(全国)业务,迅付科技终止了在江苏、浙江等省市的银行卡收单业务。
对此,吴文雄表示,此次仅是针对出现风险事件的业务类型和地区加以限制,存在业务风险和风控能力不强的机构在接受指导之后会主动选择缩减一部分风险较大的业务,例如固定电话支付业务由于应用越来越少,所以会被主动放弃;银行卡收单业务存在信用卡持卡人和商户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信用卡套现行为等。
知名金融支付行业分析师寇向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被限制的9家企业分别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几家企业退出多个省份的业务,这实际上是对2014年处罚的延续,在续牌时得以确认,另一方面也说明央行不会再把已经取消的地方开放给这些企业了;对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取消,主要是因为其已经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支付方式了,但这只是劝退而非牌照取消。”寇向涛说。
“从这可以看到,主动取消的很少。”寇向涛指出,基本都是以劝退为主,对于企业来说,毕竟多一份牌照就多一个价值。
而这更是体现出监管态势的缩紧,寇向涛认为,未来对于很多公司来说,“空放牌照”、“捂牌”之类的行为都将会面临取消或者收回业务的可能。
吴文雄也表示,从根本上来讲,限制支付业务内容目的是为了控制业务本身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是进一步督促第三方支付公司合规发展。对行业而言,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撰文指出,央行这种鼓励“良币驱逐劣币”,让从业企业趋于理性、稳定发展的意图明显,适时为浮躁的市场降温,变相加固了大金融范畴的根基。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中国产经新闻,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订阅:微信号cien_offical (或查找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报官方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有惊喜哦~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