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慢读历史# #历史冷知识# #历史#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身份证是证明个人身份的重要凭证,不可或缺。但你可曾想过,在古代其实也有类似“身份证”的存在,而且它们的形式和用途与现代大不相同,其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古代最早的“身份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商鞅为了加强秦国的管理,发明了一种叫做“照身帖”的东西。这照身帖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姓名、画像、籍贯等信息。秦国的百姓出行等活动都必须携带照身帖,以便官府查验。据说,商鞅后来逃亡时,想要投宿客栈,却因为自己没有带照身帖而被客栈老板拒绝,最终导致他无处可去,这也算是他自己制定的制度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到了隋唐时期,官员们有了专门的“身份证”——鱼符。鱼符的材质根据官员的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三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金质鱼符,五品以上的则是银质鱼符。鱼符分为左右两半,左符放在皇宫内廷,右符由官员自己携带,当官员需要进宫或者执行公务时,只有左右鱼符能够完全契合,才能证明其身份的真实性。这种严格的身份验证制度,在当时有效地维护了朝廷的秩序和安全。
而到了宋代,官员们的“身份证”变成了腰牌。腰牌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官职、衙门等信息。与隋唐时期的鱼符相比,腰牌更加方便携带,使用也更加广泛。不仅官员们有腰牌,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员,如工匠、商人等,也需要佩戴腰牌,以便官府管理。
明清时期,“身份证”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出现了牙牌,牙牌的材质有象牙、兽骨、木材等,上面的信息更加详细,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外,还可能会刻有一些特殊的标识或暗号。清代则有了帽珠,官员们帽子上的顶珠颜色和材质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品级和身份。例如,一品官员的顶珠是红宝石,二品官员是珊瑚,三品官员是蓝宝石等等。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帽珠,就可以大致了解他的身份地位。
古代的“身份证”制度,不仅是一种身份验证的手段,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映。它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些奇特的古代“身份证”,是不是让你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呢?